今次立法會選舉,多名老資格議員不幸落馬,好像李卓人、馮儉基、黃毓民等等,當中黃毓民更只是輸幾百票,實在令人嘆息。
但是選舉過後,大家冷靜下來,就會明白其實在參選名單太多的情況下,這也是難以避免的現實。比例代表制讓只有10%左右選票的候選人也可以當選,自然會引來很多人報名參加。新界東出現22個參選名單,多議席單票制之下,互相爭奪對手選票機會大增。
黃洋達和譚德志都是激進派的候選人,結果兩人同得三萬多票出局。如果兩人選票全歸一人,六萬多票已經可以高票當選。李卓人和馮儉基都是溫和派的候選人,同樣雙雙出局。相信選民都會希望他們這四人當中兩人可以入局吧?問題是,誰叫誰退選都不對。這樣我們就需要有一個機制,讓選民可以事先決定誰人可以做他們的代表,爭取入局。
這樣的機制就是初選機制。如果可以在立法會選舉報名前執行,我們可以事先選出一個「派別」的候選人,那樣就大家都可以不用憂心正式選舉時,票源被分簿最終導致選舉落敗的問題。
泛民有舉行初選的經驗,2012年行政長官選舉前,何俊仁興馮儉基曾經進行初選,以決定誰人去代表泛民參加特首選舉。當時我記得是在港鐵站外用IPad投票。選民要輸入身份證號碼才可以投票。不能重覆投票。我當年對這個方式印象不錯。只要稍為改善一下,作為立法會初選的系統也是值得考慮。
當然,仍然需要所有非建制派政黨樂意參加,這個初選才有可能成事。但是大家只要考慮一下多次立法會選舉的落敗經驗,就會明白初選看來未嘗不是一個辦法。最低限度有選民參與,以民意來決定,總比瞎猜好一點。